快报:稳粮拼开局 科技备耕忙

安徽日报   2023-02-28 16:16:48

2月18日,蒙城县小辛集乡农民利用自走式喷雾机为小麦防治病虫害。通讯员 胡卫国 摄


(资料图片)

2月24日,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种粮大户正在选购高效、适用的农业机械,为春耕生产做好准备。记者 刘洋 通讯员 梅建广 摄

2月25日,在黄山市徽州区农资经营部,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执法人员正在检查农资产品。记者 潘成 摄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江淮大地处处可见农技人员田间指导,广大农民施肥除草、修枝育苗、购机育种的繁忙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打好全年粮食生产的首战,为全年的好收成奠定基础,为稳增长、增信心提供支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并强调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来促进产量和效益提升。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完善基础设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安徽省各地结合“小田变大田”“大托管”改革,对农田进行大面积改造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吨粮田创建、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设施农业建设等得以顺利开展,为粮食丰产丰收夯实了基础。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推进制度创新。“藏粮于地”还包含土地制度的创新。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吸引资本、人才、信息、科技、服务下乡,推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土地潜能释放,让农村活力迸发。随着城乡融合步伐不断加快,生产要素资源不断投向“三农”,土地制度创新的效应将进一步凸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振兴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将进一步涌现,从而在制度层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强化科技装备。无人机施肥洒药、卫星定位精准耕种、工厂化育秧、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安徽省各地新型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不断涌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随着“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的持续推进,农业技术员、科技特派员将大有用武之地,新型农业科技将得以推广,农业科技装备将得以提升,从而加快推动“藏粮于技”落实落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罗宝)

扫码测墒情 精准又及时

“这是一个土壤墒情检测点,下面埋了传感器,通过手机扫码,就可以知道不同土层中的水分和温度。”2月20日,在涡阳县店集镇宋牌坊村的麦田里,农技专家戚从清正在指导种粮大户宋来宝,运用手机连接管式无线墒情监测站查看土壤墒情,根据土壤墒情检测点提供的数据,为田管提供科学指导。

去年以来,涡阳县在全县范围内建设5个土壤墒情检测点,为种植户提供精准的土壤数据。

“通过手机扫码检测土壤旱情,及时浇灌不耽误田管,现在小麦长势良好,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宋来宝查看手机数据后高兴地说。

“按照10万亩建设1个土壤墒情检测点,全县已建设5个。今后,每年建设5个检测点,4年后实现230余万亩耕地全覆盖。”涡阳县农技推广中心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刘加廷说,该县土壤墒情检测将逐步实现数字化,更加精准地为农户服务。

“以前种地靠经验,只能凭眼睛来观察农作物长势,然后再用手扒开土壤来判断是否干旱。”宋来宝对记者说,随着技术进步,农技专家到田间取土,带回烘干后,通过仪器检测土壤水分,再依据检测情况通知农户采取下一步田管措施。

“农技专家取土测数据,虽然精准,但是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刘加廷说,现在手机与检测站联网后,农户在家里就能实时查看土壤的水分和温度,既精准又及时。

去年,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宋来宝种植的3000亩小麦亩产超过900公斤,秋季玉米和大豆也喜获丰收,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状元”。如今,依靠无线土壤墒情检测点,他可以通过手机实时了解土壤数据,再加上科技种植,今年小麦亩产争取达到1000公斤。

今年立春以来,涡阳县组织170余位农技专家、400多名科技特派员分赴各乡镇,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田管,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助力夏粮高产稳产和农民增收。目前,该县185.25万亩冬小麦长势良好,春季田管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研发新农具 服务全周期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种田变得更轻松。”2月23日,贾兴柱一边调试新改进的秧床一次性成型机,一边向记者介绍。贾兴柱是来安县施官镇张储村赵庄村民组的皖苏农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这段时间公司正围绕育秧全程机械化,对原有的育秧系列机械进行改进优化,使其更加方便快捷。

记者看到,生产车间里摆满了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农机农具。机器轰鸣,贾兴柱和工人们不停地忙碌着。

今年49岁的贾兴柱是位“农机达人”,曾先后获得“来安县‘十佳’科技英才”“安徽省农机一线‘土专家’”等多项荣誉。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2012年至今,贾兴柱先后研制或改进了多款新式农机农具,有的还获得国家专利证书。他攻克了印刷播种机断纸、叠盘等技术难题,解决了育秧过程中播种不匀、运输不便等问题;他利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研发了电动遥控轨道运输车,解决了秧盘等物品人工搬运费时、费力、成本高等问题;他研制的新一代旋耕、播种、施肥、开沟等多功能一体机,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播种误差率也大幅降低。

目前,他正在开展插秧覆膜一体机及节肥减药机械设备的研发前期准备工作。

“这段时间,来合作社洽谈育苗、插秧托管服务的农户不断。”贾兴柱告诉记者,目前,他成立的苏皖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达116人,拥有各种农机183台(套),对外开展耕、种、管、收等全周期社会化服务工作,年作业面积9万亩(次),辐射900多个农户或种植大户。合作社还做好农机农艺的融合示范工作。

“眼下,合作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在加紧推进。我们要把好项目建设的质量监督关,为下一步合作社的无人农场建设打下良好基础。”贾兴柱告诉记者,无人农场科技含量较高,人在办公室遥控指挥,就能实现耕、种、管、收等全过程无人驾驶作业。他们争取把示范基地打造成农机农艺融合、智能智慧作业的无人农场。

送技到田头 丰收有盼头

2月23日,固镇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送技到田头”活动走进杨庙乡任胡村,工作人员现场对种粮大户任启良的麦地开展化学除草技术指导。

“根据当前小麦苗情,气温达到8℃,就可以抢抓晴好天气科学用药。”固镇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高仕朋告诉记者。

当前正值小麦返青期,也是抓好小麦春季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的关键时期。该县成立2个县级技术指导组,分片包干,开展技术巡回指导;各乡镇分别成立相应指导队,深入田间地头送服务。

任启良家的数千亩小麦绿油油一片,麦苗长势喜人。

“小麦要丰产,三分种,七分管。按照农技人员的指导,我们小麦田管主要以控旺促弱转化、防病治虫除草为重点,目前需要追施返青肥的地块已经全部追施一遍,正在推进除草、病虫害防治措施。”任启良告诉记者,今年一类、二类苗好于往年,他对午季丰收充满信心。

固镇县是皖北产粮大县,目前冬小麦在田面积122万亩。由于前期低温天气较多,部分田块遭受冻害,麦苗出现发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该县农业农村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技术指导组,因地因苗施策,根据不同苗情,分类指导田管工作。

“我们制定分类技术指导方案,组织县乡两级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加大苗情墒情病虫情监测频率,开展分类指导,对一类、二类苗适当推迟追肥;对受冻苗、三类苗等追施尿素,促弱转壮。接下来,根据麦田杂草发生情况,适期化除,小麦拔节后重点追施拔节肥。”高仕朋说。

在固镇县刘集镇刘集居委会崔庄组,镇农技员徐家忠耐心地指导村民王天宇田管技术,特别叮嘱小麦生长关键节点。得益于农技员及时上门指导,王天宇家的16亩小麦安全越冬。

目前,固镇县共组织县乡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200多人,科学指导田管工作。

“我们还将依托县农广校的‘专家课堂’‘线上课堂’,开展增产提质、防灾减损和重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技能培训,为夏粮丰产丰收打好基础。”固镇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植保无人机 施肥更轻松

2月24日,在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鲁楼村,伴随着“嗡嗡”的机翼旋转声,一架满载肥料的植保无人机正在麦田上空匀速飞行。

“无人机施肥就是好,既可以定量施肥达到精准均匀的目标,也省时省力。”鲁楼村种粮大户夏宪策告诉记者。

自2018年开始,夏宪策流转8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据其介绍,他以前喷洒返青肥,一个人一天也干不了几亩地,现在用无人机一天能喷洒1000余亩地。

谈起无人机施肥,渠沟镇郭王村村民徐振奋同样深有感触。以前每逢施肥打药,老徐就得身背喷雾器,在地里一忙活就是好几天。

“现在不用‘肩上背’,改成‘天上飞’了。掏一点服务费,我就可以放心出去打工了。”老徐告诉记者。

渠沟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农技专家李影说,经过近几年的推广应用,无人机这一新兴农业机械被越来越多的村民和种粮大户采用。

为抓好春季田间管理,该镇组织15名科技特派员到各村查看小麦苗情、墒情等,因地制宜对农民进行春季麦田技术指导和“科技壮苗”措施宣传,通过短信、微信,把天气信息和技术措施发送到农户手中,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做到早调查、早发现、早预防。同时,开展农业机械使用技术培训,指导农机手安全操作,抓好“促弱转壮、稳壮控旺、化学除草、防治病虫、防御倒春寒”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落地,坚持日报告、周总结。

“镇里确保在田作物应管尽管、优质耕地种足种满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助力农业增效,全力实现稳产增收。”渠沟镇经济发展中心负责人孟文丽告诉记者。

据其介绍,今年以来,渠沟镇积极开展进村培训、科技下乡和科技咨询等活动,培训职业农民、种粮大户、农机人员、农技人员共200人,确保技术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助推春季种植提质增效。

“肥水跟得上,防好病虫害,再加上农技人员的专业指导,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啊!”夏宪策说。

严把质量关 农资有保障

2月24日,安徽省熙沣源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诚从宣城市区赶往位于宣州区双桥农批市场的公司营业部。他最近很忙,批发商、种植户纷纷来公司购买种子用于春耕生产。与此同时,宣州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正在例行开展种子市场检查。

“春耕生产,农资先行,种子更是重中之重。我们正在开展种子发芽试验工作,一定会严把种子质量关。”周诚对宣州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说,“从近期进行的成品种子发芽实验来看,发芽率都在90%以上,全部达到了国家标准。”

为保障宣州区农资质量,该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奔赴各乡、镇、办事处开展农资检查,抓好市场监管。

“我们组织人员开展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检查种子品种审定、授权、假劣农资、禁限用高毒农药等情况,保证农民买到放心种子、放心农药、放心化肥。”宣州区农业农村局执法大队副队长贺亮说。

位于宣州区寒亭镇的宣城市国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在开展春耕备耕工作。今年,该合作社提早谋划行动,继续开展再生稻“一种两收”和“油稻稻”水旱周年轮作模式等新技术应用,发展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订单化生产。

“我们经常和宣州区种植业局专家联系,向他们请教种植技术,保证农资使用落在实处。”该合作社理事长李国强说。

“国强合作社常年用工30余人,外加零散用工,充分利用了闲散劳力,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合作社重视种粮水平的提升和示范带动引导,并在粮油生产关键时节,召开由周边种植大户参加的现场观摩会、培训会。示范人次150人以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宣州区种植业局粮油站站长黄磊说。

为确保春耕生产有序进行,宣州区共调运储备水稻种子270万公斤,占全年需求量的90%;玉米种子5.4万公斤,占全年用种量的90%;各类蔬菜种子18万公斤;库存和调进化肥总量0.75万吨;储备农药1290吨,充分满足全区春耕农资需求。

最新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