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气温39℃是什么概念?6月16日14时30分左右,代表“北京温度”的北京市观象台,最高气温冲至39.4℃,打破了6月中旬最高气温纪录。彼时,记者正跟随观象台的观测人员在室外巡查监测设备。不到三分钟,手中的录音笔已经滚烫得快不能握住,暴露在太阳下的胳膊也明显发烫,“是不是有种像在被温水蒸煮的感觉?”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观测试验科工程师王璐打趣道。
在观测场的外围,有一个科普展示屏,上面实时更新着一天中的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眼看着今天的气温一点一点升高,最终达到一天的最高值,可这背后,气温究竟是如何准确测出的呢?
高温天气赶上值班,这也意味着王璐要比平时更忙碌了。北京市观象台的室外气象观测场,大概有800多平方米的开放空间,内置有十几种气象观测仪器,实时监测的气象要素达到二三十种,“光是温度这个要素,加起来就要测11项。”王璐说,气温出自百叶箱,除此之外,还要测地表温度、草温、浅层地温(4个深度)和深层气温(4个深度),缺一个都不行。
(资料图片)
14时许,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拿着一把小刷子和一个抹布,王璐顶着火辣辣的烈日走进观测场。她先检查仪器外观,看看是否有破损,再看看线路有没有松动,还有仪器的经度状态、水平状态和清洁状态,如果出现蜘蛛网或者其他污渍,就要及时清理掉。“今早已经看过一遍了,但是今天高温天气,怕万一有意外情况,就再多检查检查。”王璐告诉记者,正常来说,每天日出和日落各巡查一遍仪器即可,但遇上雷雨、冰雹、高温等特殊天气,就要视情况加密巡查频次。
观测场内有一个8平方米大小的地温观测场,这里放着10个传感器,都是用来监测不同深度的地温的,“因为传感器放置要求埋一半、露一半,夏季经常会有调皮的小麻雀来打个滚儿,这样一来,传感器就被架空了,没法正常获取数据,我们就得及时来处理,经常来转一转检查检查。”
虽说现在气象观测大部分都已经实现全自动化了,需要人工操作的部分很少,但仪器的巡查、维护、抢修,还是离不开专人专岗。值班的时候,王璐和同事们分工合作,有人得时不时盯着后台实时的数据,有人得去观测场巡查,一旦发现数据异常,就得赶紧处理。“温度值是随时在变化的, 哪怕只相差0.1℃,但如果一个数值保持了半小时还不动,就会怀疑是哪里出问题了。”
长期从事气象观测工作,王璐已经“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了,甚至自己在室外站一会儿,就能感受出来一个大概的气温值,“这对我们24小时盯数据和仪器也很有帮助,能及时发现问题,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刚从观测场巡查完出来,王璐看到大屏幕上的实时气温已经显示出39.4℃,“确实是高温没跑了,这室外可真叫一个火辣辣啊!”
如果说地面监测仪器的巡查和维护是保证气象各要素数据准确监测的必要条件之一,那么高空探测气球定时定点地放飞,则是对气温、湿度等天气预报信息准确的有力支撑。
12时30分,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观测试验科高级工程师孟磊准时开始为放飞高空探测气球做准备。每天,在北京市观象台都要准时升空三个高空探测气球,而6月至8月汛期,频次要加密到4次,每天13时15分要多放飞一个。
穿上全套防静电工作服,准备探空仪,检查传感器外观是否破损,将电池提前激活,用氢气充满气球……孟磊不疾不徐,循序渐进地完成着每一个步骤。
北京市观象台是全市唯一一个高空气象观测站,执行高空观测任务对放飞探空气球有严格的时间要求,需要与全球同步,采集到的数据也需要参与全球资料交换。孟磊告诉记者,高空探测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为全球的气象观测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每天的天气预报提供数值参考,意义非凡。“也就是说,除了地面气象要素信息,掌握更多的高空数据,对我们提供更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也能起到更好的帮助。”孟磊说。
“准备好了,三二一放飞。”一手举着气球,一手拿着对讲机和后台同事确认数据正常,孟磊手一松,探空气球瞬间腾空而起,渐行渐远。与此同时,它每上升一个高度,所有的气象要素数据都在实时回传,清晰地显示在后台数据大屏幕上。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骆倩雯
流程编辑:u060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