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学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近期出现的诸多事件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正在以攻城略地的形式稳步推进,近期有加速迹象。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事件是,今年3月,人民币在我国银行代客涉外收支中的占比从2010年近乎零的水平上升至48%,刷新逾十三年历史新高,而同期美元份额从83%降至47%,创历史新低。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有助于降低在跨境交易中货币错配风险。这显然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具有实质意义的事件。
从去年以来许多国家宣布跟中国的贸易结算中使用本币,而不是美元。最近的是4月26日,阿根廷宣布将停止使用美元来支付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转而使用人民币结算。阿根廷强调,使用人民币可以提高阿根廷净外汇储备的预期,也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
今年3月29日,巴西政府表示,巴西已与中国达成协议,不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而是以本币进行贸易结算。巴西总统卢拉随后则公开呼吁,金砖国家用本币结算,“我知道大家都习惯了使用美元,但21世纪我们可以做做不同的事。”
东盟各国也讨论了如何减少金融交易对美元的依赖。马来西亚方面表示,“没有理由继续依赖美元”。
在这个事情上最有标志意义的事件是,去年年末,中国将继续从海合会国家扩大进口原油、液化天然气,加强油气开发、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合作,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机制,将对双方经贸往来产生深远影响。这个问题之所以引起舆论极大关注,就是因为阿拉伯石油的美元结算,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基石。
包括俄罗斯等国家“去美元化”的动作越来越深入,以上这些安排为人民币扩大双边贸易支付结算中的份额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一个方面是客观方面看,一季度人民币支付结算规模扩大跟今年以来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有关。
第一季度,我国对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进出口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6.1%,高出整体增速11.3个百分点。对东南亚国家联盟中的新加坡和菲律宾,出口分别累计增长78.2%和23.3%,对俄罗斯增长47.1%,对非洲增长19.3%。
其中,对东盟、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16.1%、11.7%、14.1%。规模合计占比提升2.4个百分点,达到28.4%。此外,对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分别进出口1.34万亿元、1.11万亿元、5464.1亿元和5284.6亿元,合计占进出口总值的35.6%。按美元计,中国1―3月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17%,自美国进口同比下降1.7%。对欧盟的出口下降了7.1%。
以上变化无疑有利于人民币在双边贸易结算中的规模扩大,促成以上因素的是美国对中国出口的限制性政策,欧美国家经济需求的疲软以及由于俄乌战争引发的地缘政治危机等等。
另外,从去年以来美联储多次激进加息再加上刚刚结束的银行业危机,导致美国金融市场收益率攀升,美元开始回流美国,美元的发行出现断崖式下滑,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美元荒”。
美联储4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M2货币供应量(未经季节性调整)为20.7万亿美元,同比下降4.05%,创历史最大同比降幅。这几乎为2月2.2%跌幅的两倍,为该货币供应量连续第四个月收缩。
2022年9月底,全球外汇储备为11.5986万亿美元,比2021年底减少10%,是自2020年3月底以来首次低于12万亿美元。SMBC日兴证券公司的丸山义正表示:“这反映了抛售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支持购买本币的动向。”
阿根廷的外汇储备从2018年的592.4亿美元大幅下跌到2022年的354.5亿美元,巴西从2018年的3655.4亿美元,下跌到目前的2938.5亿美元,幅度也相当可观,美元的稀缺是各国采取本币结算的一大诱因。
因此,我们也应该看到,人民币在我国外贸支付中的占比不代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占比,国际上美元和欧元仍然占绝对的比例,人民币的份额在上升,但还是很小,跟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仍然不成比例,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的空间还很大。以上趋势我们只能解读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并非所谓“去美元化”的重大突破。